關閉
追蹤文化+

出版2018:來不及的別與謝,閱讀再見經典

許多意料之外的別離,除了換來出版人與讀者同聲喟嘆,應該還留下更多
2018/12/21
文:魏紜鈴

一直以來,文人漫筆,寫近了每人的生活,豐足了我們的文化。回顧2018年,出版界有的是錦瑟華年光榮時刻,有的是耆年而逝哲人其萎。似乎過多的失去與別離,令人對油盡燈滅,難免惆悵。

《單車失竊記》4月入圍曼布克獎

台灣作家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入圍英國國際文學大獎「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他眼中的台灣與中國文學風格迥異,最大的不同是台灣多年來從原住民身上吸收非常多語彙,就像布農族作家會用「等一頭牛尿尿的時間」來形容「等一段時間」。

吳明益認為,台灣文學靈魂的基本元素,「就是不滿於現狀,對制度層面採反抗態度」,他透過寫書陳述台灣命運,在《單車失竊記》入圍曼布克獎時,卻又發生國籍遭改成Taiwan, China事件。於是小說不只講故事,而是又烙下一次歷史痕跡:吳明益為台灣正名捍衛,並非是對他個人意志做出回應,是對曼布克獎的文學意志在於「誠實和自由」予以肯定。

台灣小說家吳明益今年以「單車失竊記」入圍曼布克國際獎,圖為他出席倫敦舉行的座談及簽書會。(中央社記者戴雅真倫敦攝 2018年8月18日)

漫畫宗師鄭問6月進故宮

「千年一問鄭問紀念展」在故宮登場,是全球首位漫畫家進故宮的創舉,在這台灣漫畫歷史性的一刻,流行音樂、文學、影像界菁英紛紛共襄盛舉,向劃時代的大師致敬。

去年過世的鄭問享年58歲,不僅個人作品傑出,引領後進更有巨大卓越。他栽培不少後生,在中國期間也提攜上百名遊戲美術晚輩,將台灣漫畫帶向世界各地,影響深微遠大。

(鄭問故宮大展官網截圖)
「千年一問-鄭問故宮大展」開展典禮15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行,這是故宮首次展出台灣漫畫作品,也是第 一個國家級漫畫展覽,展區陳列眾多鄭問的全彩作品。(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2018年6月15日)

金石堂城中店6月結束營業

過往沉浸在書店的知識海,愛書人舉步遊逛間,讓老建築物裡盈滿了人們心中的踏實,而這份閱讀的安寧舒適,正是書店存在的使命。

金石堂城中店地處台北市重慶南路,那裡曾是日治時代台北城最繁華的本町通(重慶南路)與榮町通(衡陽路),象徵一個台灣文化萌芽期的舊時代。

如今因租約到期,走過34年歲月的金石堂城中店結束營業,道盡實體書店的經營困頓,更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有書街舊事的絕代風華。

金石堂城中店6月結束營業(中央社檔案照片)

世代知識心靈啟蒙者-張清吉9月離世

張清吉創辦志文出版社,不只啟蒙一整代台灣人的知識心靈,也為台灣打開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就連文化部長鄭麗君念高中時,也是從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接觸哲學、文學與西方思潮,影響她日後從工學院轉讀哲學系。

「新潮文庫」從開山之作「羅素回憶錄」和「羅素傳」開始,出版近500種圖書。書前附有圖片、譯者序及作者背景介紹,讓讀者認識作者成長歷程、思考脈絡及文化傳承。

志文出版社創辦人張清吉9月離世,享壽91歲。他所創的「新潮文庫」譯介國外經典文學及各領域西方思潮,照亮60、70年代台灣人的知識視野。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10月辭世,作品永流傳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本名查良鏞的金庸10月底離世,享壽94歲。一代華人社會武俠小說巨星隕落,令人嗟吁詠嘆。

其《射鵰英雄傳》首卷「英雄誕生」A Hero Born英譯本在今年初甫上市,便受全球武俠迷高度矚目。如今金庸作品透過東西方出版品問世,一代巨擘留下的經典,終將世代照耀,千古流傳。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於2005年前往遠流出版社參觀新設的「遠流讀家書房」,並現場親題墨寶「文化清泉源遠 流長」為遠流30週年慶賀禮。(中央社記者陳蓉攝 2005年9月20日)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30日在港去世。本名查良鏞的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且歷來多次改編成影視作品,對華人文化圈影響重大。(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2018年10月30日)

《我是許涼涼》李維菁11月奄然而逝

擅長描寫都會女子心境的作家李維菁,觀察人物有邏輯,字裡行間有聰明。她在2015年推出的作品《生活是甜蜜》,香港作家鍾曉陽形容她,「是可以創造一個世界的人」。

49歲驟然離去,留下不少刻劃人心的著作。《我是許涼涼》述說都會女子的自毀與狂愛;《老派約會之必要》的後青春單元劇,寫盡女性老靈魂對追愛失愛,可以大膽得無藥可救;還好有本《有型的豬小姐》,天真又世故的少女小姐,仍留給我們一抹微笑的機會。正因當代無雙,李維菁的告別雖是喟嘆後的句點,也必是雋永的開端。

作家李維菁11月13日凌晨1時許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49歲。(圖取自facebook.com/weijing.lee.5)
作家李維菁13日辭世,台北市文化局19日宣布,她生前最後作品「人魚紀」獲台北文學獎年金獎助40萬,文化局也將盡力協助後續出版。(文訊提供/中央社記者汪宜儒傳真 2018年11月19日)

台灣民報12月復刻出版

日治時期唯一台灣人出資的報刊「台灣民報」,內容橫跨文學、政治及社會運動等,鼓吹勞工、婦女爭取權益,也支持學生文化啟蒙,對當時台灣推動各種社會運動影響甚鉅,也是現代研究1920至30年代的台灣,不可或缺的史料。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12月推出「台灣民報」復刻出版,重現當年社運精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首先推出1923至1927年《臺灣民報》移臺前的報刊資料,重新整理復刻與設計較為疏朗易讀的版面,重新整理復刻與設計較為疏朗易讀的版面(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誠品12月公布閱讀報告,年輕世代年購書10本

誠品書店今年首度公開200萬名會員閱讀樣貌, 25歲以下讀者在誠品網路書店購書連年倍數成長;26至35歲青年世代平均年購書近10冊,偏好購買旅行美食、小說和心理勵志書。

至於台灣最愛買書的一群人是46歲以上的讀者,誠品統計他們的購書金額連3年成長且冊數是整體1.2倍。

年輕世代閱讀習慣正在改變,喜好短暫閱讀,鍾情多元圖像,在社群網路的影響下,台灣下個十年的閱讀樣貌稍嫌模糊,卻令人企盼。

誠品書店公布2018年度閱讀報告中的閱讀消費關鍵指標。(誠品提供)

────

哲言所謂,「若永恆只能屬於神的國度,那之中的奪目瞬間便歸屬凡間的了」。2018的出版,太多讓人不捨的別離,生死之距用壽命來計,終究翻覆無常。但若回味深刻長久,心靈綻放出富饒的光芒,能有每秒萬里光速,也算趕得上永恆了。

筆耕墨耘者從平凡寫到不凡,你我拾書閱讀便是見證非凡。世代乘書飛翔,經典依舊能含光,在每人心中閃亮。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