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怎麼開始的?真理是什麼?哲學的真諦不在於發現關鍵問題的答案,也並非不假思索地接受普遍觀點,而在於運用理性推理尋找答案的過程。本書由百科權威英國DK出版社授權,運用精闢的說明及圖表,解讀人類歷經三千年的哲學思想,幫助讀者形塑自己的世界觀。
文章節錄
《哲學百科:BIG IDEAS 輕鬆讀系列》
像山一樣思考
阿恩.內斯(1912-2009年)
挪威哲學家, 環保主義者阿恩.內斯於1973年提出了「深層生態學」這一概念,而「像山一樣思考」已經和「深層生態學」一詞密不可分。他用這個詞強調他的觀點:如果想要避免環境災難,人類必須先意識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能將自己從自然中剝離。「像山一樣思考」的概念則要追溯到1949年,是美國生態學家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鑑》中提出的。20世紀初,利奧波德在新墨西哥州當林業官的時候,在山腰射殺了一隻母狼。他寫道,「我第一時間走了過去,卻看到了母狼眼中奄奄一息的綠火,那時我意識到,那雙眼中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未知的,只有它和這座山知道。」利奧波德從他的親身經歷中得出結論,我們應該像山一樣思考,不能僅考慮我們人類自身的需求,而應該考慮整個自然世界的需求。他暗指,人類因更關注於觸手可及的利益,而忽視自身行為的意義。「像山一樣思考」意味著,認同環境,並意識到環境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協調與自然的關係
內斯用「深層生態學」理論發展了利奧波德的觀點,他所持的「深層生態學」的觀點認為,只有像利奧波德闡述的那樣,才是真正的保護了我們的環境。內斯呼籲人類應該將自己視作生物圈的一部分,應該感謝構成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元素,將我們的世界看作一個整體,並找到自身在這個整體中的位置。
內斯介紹「深層生態學」是一種根植於萬物眾生共存關係的意識,更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認知。他強調,只有將狼、蛙、蝙蝠,甚至山林,都擴充到對我們滋生生存世界的範圍內,才能有更加快樂和有意義的生活。
內斯的「深層生態學」對環境哲學和環保主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這些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很難或者不可能將自身和生態聯繫起來。事實卻不盡然,或許也是可能的。
禪師羅伯特.艾肯大師於1984年寫道,「當一個人像山一樣思考,像黑熊一樣思考,如此,你趕公車去上班的時候,蜂蜜就會從你身上滾落。」(暗指生活如蜜糖一般甜蜜)
哲學家簡介:
阿恩.內斯
阿恩.內斯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挪威哲學的領軍人物,他於27歲成為奧斯陸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同時,他是一個著名的登山家,1950年他成功登頂巴基斯坦北部的蒂里傑米爾峰。
直到1970年從教學崗位退休,內斯才積極地從事哲學思想的研究,並投身於環境問題的運動。
1970年,為反對在挪威瑪爾達爾斯瀑布附近修建大壩,他將自己拴在瑪爾達爾斯瀑布的岩石上。1988年當選挪威綠色和平組織主席,2005年被封為爵士。
主要作品:
1968年 《懷疑論》
1974年 《生態學、共同體與生活方式》
1988年 《像山一樣思考》
2002年 《生活的哲學:深層世界的原因和感覺》
背景介紹:
哲學分支:倫理學
聚焦:環境哲學
此前
約1660年 貝內迪特.史賓諾沙創立了自然哲學,自然是上帝的衍生物。
1949年 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鑑》出版。
1960年 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蓋亞假說」,認為自然世界是一個超級有機體。
1962年 美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該書對內斯思想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此後
1984年 禪師羅伯特.艾肯大師將深層生態學思想,與日本佛教哲學家道元的思想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