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茶,就是找故事

發稿時間:2013/11/30
找茶,就是找故事
找茶,就是找故事
作者|吳德亮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3/10/28

  從台灣各大茶山到雲南偏遠山區;從產業道路到崎嶇顛簸的茶馬古道;從粉牆黛瓦的江南茶樓到禮儀繁複的日本茶道庭園;從高山茶的清香飄逸到普洱茶的陳穩醇厚;從精緻典雅的小壺泡到雪克機用力搖晃的珍珠奶茶。作者吳德亮引領我們走過八千里路雲和月,他用生動的文字,傳達味蕾釋放的感動,茶香曼妙的韻味風采;也透過不同的角度與光影變化,呈現鏡頭下、畫筆下令人著迷的繽紛茶世界。

文章節錄

《找茶,就是找故事》

古厝雙橋老茶廠

  沿著二十八號縣道從不起眼的橋面跨越潺潺牛欄河,嘩啦嘩啦的水聲瞬間劃破了鄉間午後的寧靜。將車停妥,順著石階步下河堤,豁然開朗的景象頓時在眼前造成驚喜:四座挺峭的橋墩自水面倏然拔起,將石橋分割為五扇飽滿流暢的拱門,仿日本皇宮橋樑而興建於日據時代一九三三年的東安橋,是關西最古老也最具風韻的拱門式石橋了。

  不過,老舊的東安橋過於狹窄,不足應付當地日漸擁塞的交通,險些遭到拆除的命運,所幸經過文化界人士的大聲疾呼,從善如流的地方政府於二○○三年在原橋右側加蓋了一模一樣的孿生新橋,雙橋並列橫跨淙淙河面,交通也獲得改善。

  今天再見東安橋,新舊並列的雙橋,彷彿情侶般緊緊依偎相互守候著,鬱藍有雲的天空交疊著綠樹、橋墩以及河堤的景色,凹凸曲折的投影在蕩漾的水面,令人動容。更為古蹟與經濟發展共榮創造了最佳典範。

  話說新竹縣關西鎮不僅曾在清朝末年創下台灣墾拓史上,罕見由原住民與客家人攜手開發的成功案例。也是全台排名第一的「長壽之鄉」,自日據時期至今,八十歲以上人口始終維持千人以上,今天百歲人瑞且高達十一人,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家也將近二百五十人。

  由於民風純樸,關西至今仍保留眾多傳統客家傳統聚落,如建於一七○○年、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古蹟「范家古厝」;坐落明德路的傳統四合院「鄭氏家祠」、北斗里的「羅家祠堂」,以及已有近百年歷史、橫屋牆面書劍繪畫甚為可觀的「弘農堂」。而坐落上南片的豫章堂,規模完備而形制完整,更令人驚艷。

  好山好水的關西,更是早年台灣茶外銷鼎盛時期最重要的產製重鎮,勤勞儉樸的客家人在氣候溼暖的紅土上種植茶葉,至今也有百餘年歷史了。早先以紅茶與綠茶為大宗,至六○年代後產製的烏龍茶或東方美人茶,甚或由李登輝前總統親自命名的「六福茶」等,都曾是外銷市場的寵兒。可惜八○年代以後,市場結構從外銷轉為內銷,加上國人多偏愛高山茶等因素,使得關西茶業由炫燦歸於平淡,茶園從四千三百公頃大幅萎縮至今日的二百公頃,原本茶香飄搖的丘陵幾乎被大型主題樂園或高爾夫球場所鯨吞,茶廠也從三十五家驟減至六家。

  所幸今天關西仍保留了兩家近八十歲的老茶廠,繼續在歷史的洪流與環境的變遷之中,逐漸轉型為兼具茶葉產製與觀光休閒的文化產業,見證台灣茶葉外銷曾有的輝煌。那就是成立於一九三七年的「台灣紅茶公司」,與一九三六年創立的「錦泰茶廠」。

  乍聽之下彷彿官股事業的台灣紅茶公司,其實是關西羅家所創的本土私營企業,前身為日據時期的「台灣紅茶株式會社」,今天除了持續每年生產十萬斤以上的茶葉外銷外,也完整保留了當年的紅磚廠房,屹立在車水馬龍的中山路與老街之間,名列新竹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由於大環境的急遽變遷,茶菁供應量嚴重不足,使得大型茶廠盛況不再,台灣紅茶公司於二○○四年,將閒置的部分木造廠房與倉庫改為「茶葉文化館」,將舊有的製茶機具、包裝、茶箱、賞狀,以及外銷噴字的鐵皮嘜頭等文物,配合老照片與相關文史資料作完整的展示。

  而屹立關西牛欄河親水公園南畔,比台灣紅茶公司更早一年成立的錦泰茶廠,目前傳承至第三代的羅吉銓說,一九三六年祖父羅景堂以一介茶農,憑著無比的毅力與勇氣,於關西中山路上創立茶廠,開張後第四年就榮獲新竹郡聯合茶品評會紅茶二等賞,受到日本洋行等激賞,從此開啟紅茶外銷的風光歲月,至一九五五年更擴大規模遷址於中豐路現址迄今。

  儘管已成功轉型為觀光茶廠,廠房也挪出部分空間成立茶葉歷史文物館,錦泰茶廠的生產線卻從未停歇,除了紅茶、綠茶外,碳焙烏龍茶、老柚茶與茶油也是近年深受青睞的主力產品。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