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周邊有很多可以治病的草木,我們都不知道,貓狗生病時,常會自己去找可治病的花草來吃,在大自然中真的是一物剋一物,有毒藥就有解藥嗎?這是本非常好看的書,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文章節錄
第一章 來自大自然的靈藥
柳樹皮蘊藏風濕靈藥
史東(Edward Stone)牧師是英國牛津郡契平諾頓小鎮的教會主牧。契平諾頓是個平靜、景色優美的地方。小鎮旁擁有一條小溪,沿岸種著白柳樹,垂柳成蔭,真如一幅畫。
這個小鎮平常的氣候還算好,但是到了夏天會變得熱又濕,河旁的柳樹蔭便成為鎮民乘涼休閒的地方。這一年夏季特別熱,史東牧師在屋內坐下來,準備下個禮拜天的講題,選了一些書做參考。屋裡熱不可當,無法集中精神閱讀。
幸好外面空氣中帶了一點風,他就到屋外散步,順著溪旁,在一棵相當茂盛的柳樹陰影處坐下,打開書,風迎面而來覺得悠閒而暢意。在白柳樹蔭下閱讀了一段時間後,有點倦意,漫不經心的隨手拿了一片小樹皮咬了一口,沒想到樹皮居然是超級的苦!他的驚訝驅走了倦意。
史東牧師想起了自己曾讀過有關祕魯金雞納樹皮治寒熱病瘧疾的事蹟。祕魯的金雞納樹皮是因為帶有濃重的苦味,才被當地原住民認為含有良藥,而用來治療抽筋及寒熱症,後來發展成克服瘧疾的良藥。這個事蹟常被記載在書籍裡,信息傳播全球。史東牧師曾讀過這類書籍,對苦澀的祕魯樹皮內蘊藏著有效的藥物印象很深。
史東牧師心裡反覆思考,白柳樹皮中是否也蘊藏著良藥。在這個小鎮,不少人一到夏天便會有風濕痛,並且會經常發燒。他很關心教區的信徒,渴望能有藥物可減少教友的痛苦。他腦中開始思索,白柳樹皮是否可醫治風濕病及發燒。
時間已不早了,他把書收好,沿著河畔走路回家,心裡對於柳樹皮的苦味惦念不忘。他愈想愈覺得,柳樹皮應該含有治風濕的有效藥物成分,不然為何柳樹皮喜愛生長在潮濕之地?
思考了幾天,史東牧師決定把自己的想法付之於實行。他拿了籃子,又去河邊,收集了不少的柳樹皮,回家後,把樹皮研磨成粉末,並請附近麵包烘焙坊的主人幫忙把粉末烘乾。他秤了粉末,分成同樣重量的小包,每包含少量的藥粉。
碰到得風濕的教友時,史東牧師便問他們要不要試試自己準備的藥粉。極多數的人都同意試試,因為實在被疼痛、發燒鬧得坐立不安。風濕病人服用了藥粉後,果然疼痛減輕,燒也退了,人覺得很清爽。史東牧師很仔細的觀察,並且謹慎的逐步增加劑量,把藥粉分給了五十位風濕病人服用。
史東牧師對於藥粉的效果相當滿意,因為幾乎每個病人都由疼痛中得到釋放,可以高高興興的做禮拜。牧師當然也很高興,人也輕鬆了。他有更多的時間準備講道,他的講道更加有內容並富有風趣,可以說是喜氣洋洋,充滿活力。
牧師報告成了草藥科學化的開端
史東牧師不只是高興,也覺得很興奮,自己終於發明了可以治風濕及發燒的藥粉。他想應該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好消息,但是在沒有電話及全國性報紙的十八世紀,要把這種消息傳播出去可沒有那麼簡單。他想到,柳樹皮藥粉的探討也是一種學術研究工作,何不寫一封信給在倫敦的英國皇家學會,報告他的成果。
這可是異想天開的想法!但史東牧師很有勇氣,寫了一封密密麻麻的信,於一七六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寄給當時皇家學會的院長喬治伯爵(George, Earl of Macclesfield)。這封信生動的描述史東牧師由柳樹皮的苦味而得到的靈感,並詳細記載他的臨床觀察,是一份既生動又有醫學研究價值的報告。
後來,史東牧師的信獲選刊載在一七六三年皇家學會出版的《哲學會刊》第五十三卷的一九五至二○○頁,全文現在還可以找得到。我取得這篇文章閱讀後,深深欽佩史東牧師的思考能力、臨床醫學觀察及書寫技巧。
史東的報告被認為是草藥科學化的開端,但他並不是首位報告柳樹皮可治病的人。
以柳樹皮及柳樹葉治病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大約在三千五百年前,中國的藥典與埃及的醫學書便提起柳樹葉治病之事。在兩千五百年前,中國的《內經》描述以柳樹皮治病。幾百年後,希臘的醫學大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描述柳樹皮的藥物性質及作用。後來柳樹皮的藥用散布到全球各地。北美洲的印地安人用柳樹皮治各種病痛。這些記載並沒有很明確的描述,它是用來治何種疾病,或對何種症狀有效。
相反的,祕魯金雞納樹皮的效果則有較詳細的描述,它的樹皮粉已被認定可用來治抽筋及寒熱感染病。到了十八世紀,金雞納樹皮粉已廣泛的用於全世界,專治瘧疾。難怪給了史東很重要的啟示,對柳樹皮的發展與治療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從柳樹皮萃取出的藥粉用於止痛、退燒,在歐洲及其他地方風行了一段時期。一直到化學知識與技術大幅進步的十八世紀,才被其中的有效成分「水楊酸」藥粉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