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設計人說設計事的書,解答有志從事設計者入學前到離校後的疑問。本書網羅跨領域的新銳設計師與知名設計師經驗分享,藉由剖析實際的專題佳作,透視作品的內外在;由近年剛離校的新鮮人,審視初入設計現場的心情;更邀請已在設計業界打滾多年、占有一席之地的名人,直擊真實設計世界的美麗與哀愁。
文章節錄
《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
如果說設計就為了能“美美的”,不免小看了設計的能量。好的設計,相襯而美好的視覺只是為了吸引目光的引子;更尤甚者,那為何而做?為了解決什麼問題?透過深刻思考、在茲念茲的堅持,隱隱中有些什麼也在發酵。
第三集突破前兩集「作品類別」的分類,改以「內容議題」來劃分。因為當前的設計,多元整合已是趨勢,像視覺傳達可能也融合了多媒體互動…等;而藉由「內容議題」的探討,讓人重新思考設計的初衷。當然,關於「內容議題」的設定與歸類,並非絕對,但透過這樣的過程,期盼能在你心中,種下一點什麼,開始替世界(生活)做出一點什麼改變。也許你不一定是設計師,但因為你的力量,卻能讓整個社會更美好!
用心,人人都可以是設計師!
霓虹
作品類型為2D逐格動畫,作品規格為2560*1080,24fps。以霓虹的概念作為發想,經過消化與轉譯後,賦予在這部動畫角色上,揭示新一代都會愛情。故事發生在台北都市夜晚,都市裡豔麗的霓虹燈照耀著男孩與女孩,他們在前往相約地點的途中,各自回憶起過去,因為相愛所發出的橘紅色霓虹光。〈霓虹〉所要講述的概念是:愛情只是一種選擇,沒有對錯好壞。如同《重慶森林》中所說:「人是會變的,今天他喜歡鳳梨,明天他可以喜歡別的。」他只是一個過程,如同掠過車窗、稍縱即逝的霓虹。透過簡單的故事線:男女主角的回憶畫面(過去),與乘車、相約相見的過程(現在),交織出一幕幕都會愛情的樣貌、愛情中的快樂與悲傷。結局雖然難過,但也包含了愛情中的無解與蒼涼。
點麵
「透過設計讓問題被看見,並讓設計不只是美觀,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要用三個關鍵字來形容點麵,大概就是「觀察、生活、巧思」。點麵這個包裝的靈感來自於生活,大家平時都愛吃泡麵,視障人士跟我們也一樣經常使用,但是我們卻發現周遭的視障朋友在使用泡麵產品時有許多的不便,根據統計,全台灣領有政府視障手冊者計有55,569人,但實際視障人口約183,567人;中重度的弱視與低視能者約160,620人,而有中輕度低視能困擾者則高達1,138,073人,他們目前對於乾拌麵產品使用上較不方便,於是我們希望回歸設計的本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是單純只是做漂亮的包裝設計,而是真正能夠幫助到視障人士,改善他們的生活,這便成為我們的核心目標,於是我們經過不斷研究、測試成為現在的「點麵」。
ㄇㄞˋ點子人氣賞
許多朋友因為當初有著共同的夢想而組合,但後來卻也因種種原因而分開,真正堅持下來的人不免有志同道合夥伴難尋的感慨、共同理念與默契團隊難建的無奈。所以,在看到這麼多團隊的同時,希望不只學習設計專業知識之外,更能夠培養「溝通敘述」與「善於傾聽」的細節。
講求效率的現在,已經少有全程由設計師親自完成的作品。平面設計師需要跟印刷廠合作,空間設計師需要跟工程團隊合作,網頁設計師需要跟程式人員合作,產品設計師需要跟工廠合作。就算真有辦法自己來,還有跟業主(付錢給你的人)合作的問題,不過,此時你應該已經分身乏術了。況且,一人團隊,是很難做大走遠的!
FOUND TAIWAN
這個疑問可說是最近這兩三年來讓台灣創意工作者最常思考的問題。我採訪台灣知名平面設計師聶永真時,他曾說他去AGI年會發表自己作品時,即便台灣很多人覺得他的作品風格很洋派,但與眾多歐美設計師作品排排站的時候,他的作品仍是東方味最重的一個。究竟所謂台灣風格是什麼?即便到現在仍很難定義。台灣經歷過眾多外國殖民政權統治,土地上殘留許多過去留下來的痕跡,不管是建築、或是文化,這些東西逐漸內化在台灣人的生活裡,成為創作者的養分,成為作品的一部份。
只是在保護台灣文化的同時不是維持現狀止步不前,而是需要有更多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嶄新表現方式。因此「水越設計」在傳統市場裡設計出一個小學教室,希望創造出傳統市場另一種具有觀光與教育的前瞻性,甚至以整個都市為實驗載體,從台灣街道的色彩研究中找到屬於台灣變電箱可能的形式表現。「彭星凱」則是以設計改變台灣傳統飲料品牌對於包裝的想像,讓台灣業主了解包裝設計是與消費市場溝通的語言之一,嶄新的視覺語言改變了消費者對傳統飲料品牌的印象,市場對品牌的認知度也擴散到年輕族群。
台灣是華語圈中保留正體中文最完整的國家,「justfont」以中文雲端字型服務企圖在台灣掀起一場字體設計革命,2015年開發出一套金萱中文字型,史無前例地上募資平台獲得鉅額集資成功,造成華語圈的字體設計界話題,他們不只做設計、也進行設計教育推廣,台灣的正體中文字體設計討論熱度所醞釀出的空前熱潮正在華語圈中升溫。「吳氏設計」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台灣庶民生活元素所產出的產品設計饒富趣味,總成為台灣設計媒體的聚焦處,近年他將重心移往亞洲其他國家,從他眼中看見的台灣產品設計未來又是什麼樣子?
回顧許多國家的設計史,一個國家的設計風格要被國際認知而定型,從設計教育出現大約需要花費一個世紀的時間。自從台灣1964 年出現設計教育以來只經過了50餘年,因此「台灣風格」目前是一個尚未被定義清楚的狀態。最後請來「設計大舌頭」撰文關於設計思考的四大樞紐,提供有心投入設計的同學一些啟發。每個正在做創作的人心中都必須有所認知,接下來的50年至關重要,若能把握好這些做設計的思考邏輯,我們都是成為形塑新台灣風格的一份子。
「FOUND TAIWAN」,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