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麼?環肥燕瘦都是美,現代機器也可以很美,鐵與玻璃也是新的美,怪物也可能是某一時代以美麗觀點刻畫出來的。聞名國際的義大利小說家安伯托‧艾可編著的第一部圖文書《美的歷史》,對亙古迄今多元的、各種的美,深入整理與闡述,告訴大家,今天的審美世界是寬容、綜納百川的多神世界。
書中涵蓋西方從考古資料、希臘羅馬時代,一路下來,到晚近20世紀,再到當前21世紀,所有對美的討論與看法。美的觀點不斷變化,推陳出新,有些具有相對性,也有很純粹的美。針對多元複雜的美,以及美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如文學、藝術、雕刻、建築等,這本書作了很有深度的探討。
《美的歷史》堪稱是一部談美的教科書,圖文並茂,非常好看,因此,雖然已經出書4年,仍受到許多愛書人的青睞,在此推薦給更多讀者閱讀。在許多人認為台灣社會缺乏美學教育的當前,本書更顯珍貴,但要花時間與心力細細瀏覽,才得入殿堂一窺美的奧妙。
文章節錄
第17 章
媒體之美
1. 挑激之美?消費之美?
假想一位未來的藝術史家,或一位外太空來的探險者,兩人都問:主導二十世紀的「美」觀是什麼?根本的說,美的歷史一路走來,我們只是就古希臘、文藝復興及十九世紀初期或晚期提出一些類似的問題。我們辨認各個時期裡引起波動的相反藝風,以及例如新古典主義品味與崇高美學同時並存的時代。但基本上,我們「從一段距離」看事情,每覺各世紀有其一貫的特徵,或者,至少有一個根本的不連貫。
輪到未來的詮釋者「從一段距離」看事情,他們找他們認為真正的二十世紀特徵,可能拈出馬利內提,說《勝利女神》在二十世紀的對等之作的確是一輛美麗的賽車,而無視於畢卡索或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我們無法從如此距離看今天,我們只能說,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多到(包括)1960年代,有一場挑激之美與消費之美激烈相爭。
2. 前衛,或挑激之美
挑激之美,其理念出於各種前衛運動與藝術實驗主義:從未來主義到主體主義,從表現主義到超現實主義,從畢卡索到非正式藝術以降。
前衛藝術不拿美的問題自擾。新的意象在藝術上是「美」的,它們給我們的快感,猶如喬托的壁畫或拉斐爾的繪畫給他們當代人的快感,這都不待贅言,但我們必須明白,其所以不待贅言,全因前衛藝術以充滿挑激的做法背棄了所有至今仍受尊重的審美正典。藝術不再有興趣提供自然之美,也不提供由靜觀和諧形式而來的樂趣。相反地,藝術現在的目標是教我們透過各種不同的眼光詮釋世界,教我們樂於回歸古老或玄奧的模型,夢的宇宙,精神病患的幻想,藥物激起的視境,重新發現物質,以驚世駭俗的手法在不可能的背景中呈現的日常物品(如現成藝術、達達,等等),以及下意識衝動。
當代藝術只有一派恢復幾何和諧的理念,令人想起比例美學,此即抽象藝術。抽象藝術反對遷就自然與日常生活,走純粹形式之路,自蒙德里安的幾何構圖,以至克萊恩(Yves Klein)、羅斯柯(Mark Rothko) 或曼佐尼(Piero Manzoni),皆是。不過,數十年來參觀展覽或美術館者,誰不曾聽人對著一件抽象作品問:「這到底什麼意思?」誰不曾聽見看完展覽出來的人說:「這也叫藝術?」所以,即使是這個重返比例與數學美學的「新畢達哥拉斯主義」,也衝逆當代感性,衝逆一般人對美的觀念。
最後,許多當代藝術流派,諸如偶發(happenings)、藝術家自殘、聲光秀、音響現象──以藝術之名,演出類似古代神秘儀式的場面,其目的不在於沈思美麗事物,而在宗教體驗,而且是慾情、原始一路,諸神已經不在。與此類似,有raves之類事件,即大群人齊集狄斯可舞場或搖滾演唱會,燈光閃爍,音樂震天,儼然大同世界(每每由化學藥物刺激助興),局外人見之,謂之「美」(古羅馬競技場那種萬眾鼓噪的美),實際置身其中者,體驗又自不同。參與者可能大談「美麗的經驗」,猶如我們說某次游泳真「美」,某次機車出遊好「美」,或某次性邂逅之「美」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