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成大建築系傅朝卿名譽教授 奉獻心力推動文資保存 獲文化界最高榮譽「行政院文化獎」

發稿時間:2024/05/16 11:07:2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16 11:07:23)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傅朝卿名譽教授,長期以「理性、中道」的態度推動文化資產保存 、致力與國際接軌、更結合民間力量讓文資保存觀念深入普羅大眾,41 年來不遺餘力奉獻心力於斯土斯民,獲文化界最高榮譽第 43 屆「行政院文化獎」。傅朝卿教授表示,感謝過去以來的主張與堅持獲得認同,今後會繼續做該做的事,也期盼更多文資人士參與國際文資組織,掌握新趨勢,讓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更加健康、永續。

成大傅朝卿教授榮獲第 43 屆「行政院文化獎」
成大傅朝卿教授榮獲第 43 屆「行政院文化獎」

在古都臺南出生,成長,生活周遭有許多老房子,傅朝卿教授年少時期即對老建物有著難以言喻的情感。大二在台北大安區林安泰古厝原址附近的建築師事務所實習時,親身感受到古厝因敦化南路拓寬面臨拆除,引發社會廣泛討論、爭議,進而在日後催生出臺灣文資法。「大概從那時候起,興起想為文化資產保存做些事的念頭吧,」傅朝卿教授回憶說。

進入成大建築系任教後,他開始著手調查全臺各地老房子,還為此成立「尺度工作室」,邀有興趣的學生加入調查。 更於 1985 年自費出版「安平建築」一書,免費贈送圖書館、重視文資保存的單位、朋友等。傅朝卿教授透露,出版書的費用約 9 萬元,那時他月薪僅 9 千元,花費還真不少。傅老對文資保存的用心與熱忱,由此略窺一二。身為成大老師,他透過成大的量能,參與文資保存的事務愈來愈多,能做的事也日益增加。

一路走來,傅朝卿教授感嘆,臺灣仍有不少人對文資保存、修復的觀念未與國際同步,認為保存必須像古董一樣,不可以有任何改變。在國外,老屋是可以當成日常的一部份,被使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2022 年提出文化遺產走向創新、韌性(獲當代社會接受)、人性(尊重所有權人意願)、多元化發展。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鄰湯德章圓環的國立臺灣文學館,建築主體為日治時期建築,改為臺灣文學館時,在主建築後方增加了一棟新建物,基於整體規劃與考量,傅朝卿教授與成大建築系徐明福教授均主張拆除舊有的廁所、防空洞、腳踏車棚三處,結果引來一波波斥責破壞古蹟的反對聲浪。幸好他們的主張最後獲得認同,才得以成就今天的文學館。

傅朝卿教授向來主張與堅持:「文化資產或古蹟等老建築,不會完全符合現代社會,若稍加除去不符現代需求的部份,讓老物件更貼近現今生活,這樣老房子就能活得更好、更久,不是更有意義嗎。如果不能更動,什麼都維持原樣,城市發展進步的空間恐怕微乎其微。」

他也不解臺灣部分文資保存人士存有「摧毀當代人記憶,却去懷舊不存在於記憶中的老建物」的奇怪念頭。傅老以現今的臺南美館 2 館為例,日治時期該址為神社,建 2 館時竟然有人主張要恢復為神社。但現在活著的人,幾乎沒有人對該神社有任何記憶,在傅老看來,只因老照片呈現出來的美好,就抱著懷舊念頭去恢復往昔的樣貌,是一種虛假,而非真正的恢復。

為了讓國內人士了解到國際文資保存的新趨勢,2002 年傅朝卿教授接受公部門委託,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資保存相關規則翻譯成「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一書,這是國內首次完整、專業地翻譯國際文資保存法規。但多年過去,臺灣社會普遍的文化資產保存觀念仍落後國際 至少 10 年。而自 1982 年起施行的文資法,期間雖不乏條文修正,但整體而言,依然是一部 40 年前觀念的法規,要接軌國際還有許多仍待加強。

2011 年傅朝卿教授(左3)帶領學生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ICOMOS會議
2011 年傅朝卿教授(左3)帶領學生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ICOMOS會議

傅朝卿教授從 2003 年起即帶研究生自費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發表論文,2011 年更突破外交因境,以臺灣名義出席、介紹臺灣文資保存成果。傅老欣慰地表示,一開始只有他帶學生,現在臺灣已有 10 多名不同大專校院老師學生參與該會議,包括成大吳秉聲助理副校長、成大創產所林蕙玟教授等。他期盼國內投入文資領域的學者、專家等能多參與國際相關會議,與國際接軌。

投入文資保存 41 年,傅老主張及堅持以理性看待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可以再利用、可以拆除些、允許加入新元素等觀點,常引來激烈批評,不免令他感到挫折與失望,但想一想,若不堅持,非聯合國會員的臺灣,在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可能會離國際愈來愈遠吧。

回首來時路,最讓傅老有成就感的是-成大與馬祖合作推動軍事據點再造「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計畫。2007 年,他投入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研究,之後在成大建築系、規劃設計學院的支持下,以團隊合作方式,論述、轉譯、設計、活化、再造逐漸消逝的軍事據點,暨保存了馬祖文化也將其融入馬祖當代生活,獲得在地的肯定外,也榮獲第四屆《遠見》雜誌「大學社會責任獎」。

學術研究、教學、參與公、私部門文資保存事務之外,傅朝卿教授還深入民間推廣與傳遞文資保存觀念,除創立臺南市文化資產保存協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與展覽,他也是成大首位赴民間講堂開課的教授,20 年前即開始到臺北誠品等各地演講,近 10 年來平均一年 50 場校外演講。

榮獲文化界最高榮譽,屬於個人終身文化成就獎的「行政院文化獎」,傅朝卿教授心存感謝,高興之餘也有些驚訝。他指出,文資保存是較為小眾的領域,行政院文化獎沒有類別之分,每年表彰人數極有限,今年沒有文資領域人士擔任評審,獲獎猶如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得獎是一項肯定,會繼續做該做的事,過去得獎若有獎金,都會回饋文資領域,這次也會讓獎金有最好的運用與發揮。

行政院文化獎是國家最高文化榮譽獎項,為表彰對我國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而設,屬於個人終身文化成就獎。不分國籍每年表彰 1 至 5 名,2024 年為第 43 屆,累計迄今不到一百位對我國文化之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之人士獲此殊榮,傅朝卿教授是第9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