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紀念法國反奴隸日 海地奶媽奴隸雕像矗立拉羅雪爾港

2024/5/14 10:41(5/14 10:5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每年5月10日為法國反奴隸日,今年在拉羅雪爾港邊舉行雕像揭幕儀式。雕像名稱為「克拉瑞斯,一位奶媽奴隸」。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攝  113年5月14日
每年5月10日為法國反奴隸日,今年在拉羅雪爾港邊舉行雕像揭幕儀式。雕像名稱為「克拉瑞斯,一位奶媽奴隸」。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攝 113年5月14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14日專電)為紀念「法國反奴隸日」,法國政府今年特別在第一個開啟奴隸貿易的港口拉羅雪爾港,舉行雕像揭幕儀式,法國總理艾塔爾出席。這是一座高約2公尺女性銅製雕像,名稱為「克拉瑞斯,一位奶媽奴隸」。

法國反奴隸日全名為「販賣、奴役、廢除奴隸紀念日」(Journée nationale des mémoires de la traite, de l’esclavage et de leurs abolitions),於2006年5月10日首次紀念至今,根據法國教育部網站,反奴隸日旨在尊重人類尊嚴,反思奴隸制度為違反人權罪的紀念日。

今年反奴隸日紀念典禮首度離開巴黎,移至法國西南部拉羅雪爾(La Rochelle)港邊進行雕像揭幕儀式。奴隸紀念基金會(Fondation pour la Mémoire de l’Esclavage)新聞稿指出,1594年,也就是430年前,拉羅雪爾成為法國第一個開啟奴隸貿易的港口,往來於非洲與美洲。

根據「西南日報」(Sud Ouest)報導,18世紀的拉羅雪爾因奴隸貿易而致富,共500趟船自拉羅雪爾港口駛向非洲,再前往安地列斯群島(Les Antilles),稱為三角航程,僅次於南特(Nante)1200趟與波爾多(Bordeux)。1793年法屬殖民地聖多明哥(Saint-Domingue)發動革命,促使奴隸制度廢止,1804年聖多明哥獨立,成為海地(Haïti)。

在拉羅雪爾市政府與奴役紀念基金會的策劃下,2024年的反奴役日邀請海地藝術家菲力波(化名Philipo,本名為Woodly Caymitte)製作一座高約兩公尺女性銅製雕像。女性銅像坦露左胸,正哺育一名白人嬰兒,在她左腳旁,一名黑人嬰兒正仰頭對她哭泣。該雕像名為「克拉瑞斯,一位奶媽奴隸」(Clarisse, nourrice esclave)。

藝術家菲力波告訴拉羅雪爾政府,他想討論一個在歷史教科書裡不太觸及的面向,即奶媽奴隸的視角。他解釋:「克拉瑞斯左邊的乳房正餵養白人嬰兒,而她的右邊乳房則保留給自己的黑人孩子。」

菲力波對「巴黎人報」(Le Parisien)表示,克拉瑞斯是一名真實人物,她從海地的萊奧甘城市(Léogâne)被賣到法國拉羅雪爾,成為她主人小孩的奶媽。在當時,許多剛產後的年輕女性奴隸,都會成為奶媽奴隸。

菲力波向法國第3電視台新阿基坦大區(France 3 Nouvelle-Aquitaine)強調:「克拉瑞斯代表在奴隸制度下受苦的女性們,對我來說,這座雕像正代表著一種力量。」

雕像揭幕儀式於10日上午舉行,克拉瑞斯雕像背向拉羅雪爾城市,面向大西洋,矗立於港邊公園的愛梅塞薩爾(Aimé Césaire)步道上,該步道以出生於法屬馬丁尼閣島(Martinique)的政治詩人塞薩爾為命名。

法國總理艾塔爾(Gabriel Attal)、奴役紀念基金會主席艾侯(Jean-Marc Ayrault)、海地大使達荷美(Jean Josué Pierre Dahomey)、拉羅雪爾市長方丹(Jean-François Fountaine)均出席。

拉羅雪爾市政府在雕像旁陳列告示牌,介紹克拉瑞斯的生平,並陳列廢除奴隸制度的年表。1794年法國首度廢除奴隸制度,然而1802年拿破崙又再次恢復奴隸制度,直到1848年才正式廢除。

除了5月10日的法國反奴隸日外,拉羅雪爾市政府並規劃「紀念之月」(Mois des Mémoires)系列活動,在一整個5月尚有許多研討會、博物館導覽、電影放映供民眾參與。

位於拉羅雪爾市區新世界美術館(Musée du Nouveau Monde),是法國第一座展示奴隸貿易與殖民歷史的美術館,自1982年開館,並於去年重新設計介紹廢除奴隸制度的展區。(編輯:陳慧萍)1130514

海地藝術家菲力波解釋,克拉瑞斯左邊的乳房正餵養白人嬰兒,而她的右邊乳房則保留給自己的黑人孩子。圖左為奶媽奴隸克拉瑞斯,圖右為白人嬰兒。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攝  113年5月14日
海地藝術家菲力波解釋,克拉瑞斯左邊的乳房正餵養白人嬰兒,而她的右邊乳房則保留給自己的黑人孩子。圖左為奶媽奴隸克拉瑞斯,圖右為白人嬰兒。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攝 113年5月14日
新世界美術館重新規劃廢除奴隸制度的展區,在12日向民眾導覽。圖最左為海地藝術家菲力波,圖右最前排解說者為研究員卡彭提陸克。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攝  113年5月14日
新世界美術館重新規劃廢除奴隸制度的展區,在12日向民眾導覽。圖最左為海地藝術家菲力波,圖右最前排解說者為研究員卡彭提陸克。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攝 113年5月14日
當時許多剛產後的年輕女性奴隸,都會成為奶媽奴隸。圖為對克拉瑞斯仰頭哭泣的黑人孩子。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攝  113年5月14日
當時許多剛產後的年輕女性奴隸,都會成為奶媽奴隸。圖為對克拉瑞斯仰頭哭泣的黑人孩子。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攝 113年5月14日
18世紀的拉羅雪爾因奴隸貿易而致富,船自此駛向非洲,再前往安地列斯群島,稱為三角航程。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攝  113年5月14日
18世紀的拉羅雪爾因奴隸貿易而致富,船自此駛向非洲,再前往安地列斯群島,稱為三角航程。中央社記者李若韻拉羅雪爾攝 113年5月14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任命新總理後火速撤回 凸顯海地過渡委員會內部傾軋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