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屏東縣府鼓勵青年走入社區 挹注村落文化動能

2020/12/10 17:09(12/10 17: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10日電)為鼓勵青年走入社區,關注在地議題,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徵選13件青年參與村落文化行動方案,包括利用農廢物製造無毒蠟筆、露水收集塔、製作野菜食譜等,挹注村落文化動能。

文化處表示,社區人口老化,青年在近年社造推動扮演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深入社區或回到部落,揮灑自己的創意與專長,創造文化服務的新知識經濟。

文化處徵選出的13件青年參與村落文化行動方案,包括文化、藝術、環境和高齡友善等不同議題。

高樹鄉金屬工藝家鄭雋提出藝術介入空間的想法,與社區討論後,以馬卡道文化元素「加蚋埔祈雨」為主題,融入「雨王」傳說,創作出屬於在地意象的鐵雕藝術作品。

林宏韋與夥伴參考非洲實驗成功的案例,在滿州鄉農地搭設可適應恆春落山風的露水收集塔,他們發現在有風的時候露水不易凝結收集,經不斷修正設計,還收集缺水量的數據,希望示範成功後,能推廣讓農友嘗試使用,稍解農地灌溉用水問題。

屏東大學學生趙亭珏等5人組隊到繁華社區蹲點,透過「大地餐桌料理計畫」,以社區長輩經常食用的野菜為主題,記錄並重現了野菜食譜,特別加入插畫,讓不識字的長輩也能看懂。

從潮州鎮移居到恆春鎮,成立「小農麵攤有善良食工作室」的潘品言,利用茶葉、咖啡渣及蔬果皮等剩食,製成無毒蠟筆,並推廣到在地幼兒園,義賣蠟筆及著色本,希望為偏鄉孩子募集藝術教育基金。

屏東大學另一組學生許宥瑩等人走入屏東市歸來社區訪談耆老,記錄口耳相傳的人文故事,整理而成圖文並茂的故事集,希望未來可以延伸研發文創品,讓歸來庄的故事可以永續傳承。

賽嘉青年會會長柯李文浩提出「賽嘉後山森林教室」,由部落耆老帶領青年學習部落自然擋土石牆工法及獵人文化,從步道維護與整修過程,讓它成為部落環境及民族教育的場域。

佳平國小武潭分校老師田子奇,將佳平部落傳統工藝培力計畫帶入社區,從共學、共作中讓部落青年重新燃起對陶壺製作的興趣。

文化處表示,自民國105年迄今已獎勵40餘件青年計畫,開展出多元的議題面向,希望透由青年力擴散扎根,為村落文化發展注入一股新動能。(編輯:李錫璋)109121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