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520回顧與展望5 / 財富分配惡化全球敲警鐘 貧富差距高房價仍待解決

2024/5/15 11:02(5/15 11: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圖為民眾經過台北市信義區百貨。(中央社檔案照片)
圖為民眾經過台北市信義區百貨。(中央社檔案照片)

總統蔡英文從政治門外漢到帶領民進黨8年執政,挺過新冠疫情、兩岸緊張、中美貿易戰危機,推行多項改革,把台灣推向國際,締造多項台灣民主史紀錄,但也有未竟之業,520交棒後,將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的機會與挑戰。中央社從10日到20日推出一系列報導,提供讀者多元觀點的完整報導。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5日電)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家庭財富分配統計顯示,台灣貧富差距從30年前的16.8倍升至66.9倍,最低20%家庭處境令人關切,台灣約7成家庭財富未達平均數水準,中產階級面臨陷落危機,也是嚴峻課題。

總統蔡英文執政8年,經濟表現開紅盤,股市衝上兩萬點,但貧富差距、高房價問題成為年輕人之痛。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直言,經濟高速發展,確實會導向財富分配差距擴大的結果,各國皆然,政府的責任在於透過政策制度設計,保障每個人有平等發展機會。

7成家庭財富未達平均標準 凸顯「後天不公平」

家庭財富是指資產減去負債所得的淨值,其中資產包含土地、房屋、汽車、股票、存款、家庭生活設備以及其他金融性資產(如保險、退休金準備)等。

30年前,主計總處首度公布家庭財富統計,民國80年台灣最富有的前20%家庭,平均每戶財富新台幣1306.1萬元,最貧窮的20%家庭平均財富77.6元,兩者相比,貧富倍數差距為16.8倍。

隨著時間推移,台灣人均GDP從9000多美元飛越至3萬美元,台股站穩2萬點,主計總處今年4月公布這項統計最新結果顯示,110年前20%家庭財富暴增至5133.2萬元,後20%家庭卻停滯在76.7萬元、不進反退,貧富差距擴大至66.9倍。

主計總處公布財富分配統計,110年五等分位的家庭財富差距倍數擴大至66.9倍。(中央社製圖)
主計總處公布財富分配統計,110年五等分位的家庭財富差距倍數擴大至66.9倍。(中央社製圖)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110年底平均每個家庭財富為新台幣1638萬元,但中位數僅894萬元,兩者數據落差如此之大,意味富有家庭擁有龐大財富,因而拉高平均值;細看統計可發現,台灣約7成家庭財富未達平均數水準。

主計總處4月底舉行記者會時,坦承貧富差距惡化,但家庭財富差距隨著時間擴大,是經濟高度自由發展地區的必然現象,世界各國都是如此,因為經濟自由發展,理財管道、投資方式、資產配置都有非常多選擇,就會造成差距。與主要國家比較,澳洲是93.1倍,英國、韓國分別為109.5倍及140.1倍,法國為627.4倍。

邱俊榮認為,財富是存量概念,存在先天不公平,假如有富爸爸,雖然子女所得低,財富仍可能比同儕高很多,為避免造成更多不公平,政府會透過遺產稅等稅制設計,避免有錢人的龐大財富繼續世襲。

不過財富的累積更重要是後天環境,邱俊榮直言,「在台灣,財富多的人很少是靠薪資所得,大部分是用錢滾錢,講最白就是房地產,或是其他資本利得、像是股票」。

然而,台灣現行稅制設計,股票投資僅須課交易稅、不課所得稅,股利又可採分離課稅、適用28%稅率,這對所得稅率級距已達40%的富者相對有利。

邱俊榮表示,薪資所得者有多少錢就要繳多少稅,一毛都跑不掉,但是靠資本利得累積財富者,卻能夠善用稅制設計節稅,「無形中會有利於資本利得者累積財富」,而且房地產也是一個加重分配差距的「台灣特色」。

談到財富差距議題,中經院院長葉俊顯感慨,政府對於課資本利得稅的意願不高,全球皆然,導致大家寧願把閒置資金拿去炒房、炒股,財富增加比較快,尤其近年來「利率低到不行」,資金環境寬鬆,使得有資源、有理財知識的人擁有更多操作空間。

年輕人買不起房 房地產加劇世代財富落差

台灣房屋持有稅率偏低、利率又長期低檔,加上華人「有土斯有財」觀念根深柢固,房地產早已不是居住必需品,而是帶有投資甚至炒作意味的商品。

2021年,前央行理事吳聰敏、現任理事李怡庭與陳旭昇等人,合作撰寫「致富的特權」一書,這本書花了不少篇幅,探討房地產價格飆升導致的社會問題。

書中點出,近20年台灣房地產價格高漲,多數年輕人難以透過工作的薪水買房,對低薪、高房價的經濟狀況感到絕望之際,20年前便已買房的上個世代,手上持有房產價格大幅成長,以至於台灣中老年人名下財產與年輕人的差距愈來愈大,這種情況容易造成年輕族群有相對剝奪感,也讓財富分配愈來愈不平等。

儘管政府自2020年底推出一系列健全房地產措施,包含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房地合一2.0、實價登錄2.0與平均地權條例修法,房價仍舊穩步走揚。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直言,國內經濟指標好轉,且新青安方案刺激買氣,加上通膨陰影仍在,民眾認為資金停泊房地產具投資保值效益,這些因素都讓房市維持溫度。

政大財政系教授連賢明則提出不同的思考角度,他說,台灣房屋自有率高達8成,國外多落在4到6成,差異很大;在台灣,很多窮人還是有落腳之處,只是屋況老舊破敗,在此情況下,大環境房價上漲會導致窮人帳面上的資產增加,但生活依舊困苦。

邱俊榮則說,經濟快速發展加劇財富分配不均,是難以避免的趨勢,政府政策仍有很大改善空間,如稅制不健全、房地產利率及持有過低等;制度無法做到100%公平,想要扭轉現行規則,阻力也會非常大,但財富分配惡化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當制度能夠保障人人有平等發展的機會,願意努力的人也有意願繼續努力,國家才會有繼續前進的動力。(編輯:林淑媛)11305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520回顧與展望6 / 台灣不挑釁、不冒進 沉著應對北京8年叫囂
172.30.1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