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在立陶宛推廣台灣電影:看見政治語言下的真實

2021年11月,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在立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成立,標誌雙方關係進入新階段。近兩年多來,台灣和立陶宛屢成彼此的「新聞關鍵詞」,雙邊關係好似「相見恨晚」。

中央社駐倫敦特派員陳韻聿

2023/12/24 15:50(2024/1/10 18:34 更新)

立陶宛歷史最悠久電影院之一Skalvija是維爾紐斯「台灣影像」(Taivanas ekrane)影展的固定舉行場地。(Gabija Vosyliūtė提供)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傳真 112年12月24日
立陶宛歷史最悠久電影院之一Skalvija是維爾紐斯「台灣影像」(Taivanas ekrane)影展的固定舉行場地。(Gabija Vosyliūtė提供)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傳真 112年12月24日

然而,除了政治新聞和事件,雙方民眾對彼此的瞭解實際上有多少?除了獲強力推廣、趨於公式化,同時兼顧「暖心好消化」的速成政治認知框架,是否有更多台灣民眾能以較立體、多角度、貼近真實社會脈動與歷史複雜縱深的眼光看待這個遠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新朋友?反之亦然。

電影普遍被認為是促進跨文化交流的最有效媒介之一。在維爾紐斯,有一群電影和東亞文化研究學者主動舉辦台灣影展數年,早在台灣代表處還未設立時,即向立陶宛電影愛好者推介「燒肉粽」、「五月十三傷心夜」、「六個嫌疑犯」等經典台語片。

今年11月,維爾紐斯「台灣影像」(Taivanas ekrane)影展第5度舉辦,片單涵蓋劇情片與紀錄片,包括導演詹京霖的「一家子兒咕咕叫」、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陳玉勳的「總舖師」、傅天余的「本日公休」、崔永徽的「只有大海知道」,以及楊力州的「紅盒子」、盧盈良的「神人之家」、吳郁瑩的「阿紫」。另外還有黃強華的奇幻武俠片「素還真」。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影片都是2010年以後出品。考量國際間對台灣電影的認知與想像仍常停留、或自我侷限於1980年代「新電影」及其代表導演的新作,維爾紐斯「台灣影像」影展可謂勇於嘗試、尺度幾乎不設限。

維爾紐斯亞洲藝術中心(Asian Art Centre)主任、維爾紐斯大學(Vilnius University)講師沃希柳特(Gabija Vosyliūtė)是影展策展人之一。

她告訴中央社,她與夥伴已著手規劃第6屆影展,這次或許將納入動畫,以進一步擴大台灣電影和文化的受眾年齡層。

此外,參考觀眾透過匿名問卷及映後交流傳達的意見,下一屆影展將盡可能延長舉行時間、增加電影放映及導讀與專題演講場次、挑戰更豐富多元的片單,以滿足觀眾的熱烈要求。

在可容納約100人的場地,幾乎每一場放映都近9成滿。沃希柳特說,今年影展總觀影人次是去年的2倍,且已培養出一群每一年都「無役不與」的忠實觀眾。

她說,台灣電影創作充滿生命力、面向多元,確實對立陶宛觀眾很有吸引力,且透過電影,觀眾對台灣文化和社會的興趣提升,很多人「想更深入瞭解」,有些人因此嘗試透過來自台灣的書籍、表演藝術等進一步探索台灣。

沃希柳特分享幾個令她印象深刻的觀影心得。

部分觀眾說,他們沒想到台灣人的生活也可以這麼「簡單」,原來不是人人都能享有優渥生活。一位女士坦言,受刻板印象影響,她一向以為多數台灣人「錢多多」;電影讓她大開眼界,驚覺台灣人「也是凡人」、「也會遭遇和我們相似的問題」。

幾位觀眾好奇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條件,有些人則關心「外籍新娘」買賣婚姻的背後問題。沃希柳特分析,細膩呈現「一般人」生活樣態、貼近社會現實的作品特別容易引起共鳴。透過電影,立陶宛觀眾發現,原來台灣人「和我們沒有這麼不同」,雙方都有小至親情糾葛、大至身分認同的「不簡單」議題。

維爾紐斯「台灣影像」影展今年第5度舉辦,每年觀眾人次穩定成長,已培養出一群忠實觀眾。圖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黃裕峰參事(左)出席11月3日的開幕片、導演詹京霖的「一家子兒咕咕叫」。(Gabija Vosyliūtė提供)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傳真 112年12月24日
維爾紐斯「台灣影像」影展今年第5度舉辦,每年觀眾人次穩定成長,已培養出一群忠實觀眾。圖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黃裕峰參事(左)出席11月3日的開幕片、導演詹京霖的「一家子兒咕咕叫」。(Gabija Vosyliūtė提供)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傳真 112年12月24日

電影學者出身的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組長陳斌全曾任國家電影中心(現在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自「台灣影像」草創時期即協助影展團隊規劃片單、取得影片,並數次受邀為影展導讀、擔任專題講者。

他今年為3部作品導讀,一如以往根據他對台灣電影和立陶宛社會的認識,為每部作品「量身打造」解析切入點及背景鋪陳,以利聽眾在有限時間內盡可能獲得知識與情感層次的觀影樂趣。

他的專題演講則聚焦「新電影」之後的台灣電影,觸及產業現況、導演創作特色等。導讀後,他一律留下觀影,觀察觀眾反應。他提到,與往年相較,今年影展的觀眾年齡層已往下延伸至青少年、未滿30歲者。

陳斌全具備多國台灣電影推廣經驗。他告訴中央社,在許多國家,關注台灣電影的大多是所謂的專業觀影人,他們往往是從「藝術電影」或「電影藝術」的角度看待台灣電影。相較之下,立陶宛觀眾有更多「庶民」視角,提問也更「腳踏實地」。

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例子是曾有一名立陶宛中年女性觀眾舉手關切,1960年代辛奇導演的經典台語片「危險的青春」男主角、資深演員石英是否仍活躍影壇,因為他「真的好帥」。

或許正是因為相對不受各類學理與「文青」框架約束,立陶宛觀眾更願意多方嘗試「新電影」以外的台灣經典與當代電影,包括商業片。

陳斌全說,相較於其他文化創意產業作品,電影更具綜合性、較易被大眾接受,作為文化傳播媒界相對便利有效率,且機動性高、成本較低。此外,從產業角度來說,立陶宛是台灣影視業界尚未積極開發、但頗具潛力的市場。

陳斌全另提到「轉譯」的重要性。他注意到,即便是大多以台語發音的「大佛普拉斯」等作品,觀眾對影片內建笑點的反應都十分「到位」,還有人笑到瘋狂拍桌蹬地板。這顯示字幕譯者的功力。

沃希柳特告訴中央社,團隊在字幕翻譯確實煞費苦心、力求傳達隱微細節,目標為同時精確轉譯「語言」與「文化」,這是確保跨文化交流成功的關鍵。

她透露,字幕譯者在維爾紐斯大學教授華語文,他們經驗豐富,有能力直接透過聽、讀將對白轉譯為立陶宛語。儘管尚未掌握台語,譯者仍盡全力透過可取得的中文或英文字幕腳本試圖傳達台詞意涵。

沃希柳特強調,要做好翻譯,僅具備外語能力還不夠,更需瞭解文化、社會和歷史脈絡。至於譯者到底如何傳達影片中的「庶民語言」,陳斌全說,他現場隨機詢問觀眾,對方只是笑,直言立陶宛字幕「笑」果十足,但要他們複述並翻譯為英語,就太「令人害羞」了。(編輯:陳慧萍)1121224

台灣代表處成立前,立陶宛即有一群電影和文化研究學者主動舉辦台灣影展數年,並獲來自英國及台灣的專家協助。電影學者出身的駐英文化組組長陳斌全(左)數次獲策展人沃希柳特(Gabija Vosyliūtė,右)邀請,赴立陶宛為影片導讀。(陳斌全提供)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傳真 112年12月24日
台灣代表處成立前,立陶宛即有一群電影和文化研究學者主動舉辦台灣影展數年,並獲來自英國及台灣的專家協助。電影學者出身的駐英文化組組長陳斌全(左)數次獲策展人沃希柳特(Gabija Vosyliūtė,右)邀請,赴立陶宛為影片導讀。(陳斌全提供)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傳真 112年12月24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