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人人都是木蘭 李小平導戲映照自身

2017/11/6 16:30(11/6 17:0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汪宜儒台北6日電)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木蘭」,成功結合打擊樂與傳統京劇,重新演繹花木蘭故事,開創擊樂劇場的可能。導演李小平導「木蘭」像執起解剖刀,劃開了木蘭的實相、剖出自己的柔軟內裡。

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木蘭」,歷經2010年的首演版、2013年的新版後,今年6月重新打磨排練,遠征莫斯科契訶夫藝術節,創下好評,本週展開台北、台中、高雄的巡迴演出。

「從放花炮的女孩,到光榮回歸的將軍,是生命又進了一關,是歸鄉又近了一步,但站在戰場,到底為什麼?」聊起「木蘭」,導演李小平像執起解剖刀,劃開了木蘭的實相、剖出自己的柔軟內裡。

一部作品在台灣,能經過7年時間的演出、沉澱、再演出、再排練,堪稱熟成。有意思的是,隨著作品成長的,還有參與其中、捏塑其樣貌的主創者,在時間催化與人生起伏經歷的交互作用下,最終也跟著作品一同熟成變貌。

「木蘭」是李小平很珍愛的作品,裡頭有朱團藝術總監朱宗慶對他創作的全然信任,也有他實踐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交融的心血,同時,主角木蘭的心境,多年來也不斷被李小平咀嚼、映照自身。

回首7年前初碰「木蘭」,李小平說,「只想把跨界元素放進故事裡,京劇、擊樂之外,還放了踢踏舞…,那個跨界很涇渭分明。」他知道自己貪了心,那一次的成果,不是很滿意。還好,面對創作的精進可能,朱宗慶很大方,李小平跟作曲家洪千惠於是又重新討論修整出2013年的版本。

「那次,隱隱有個反戰的線條,我想木蘭上戰場,說什麼為了家園、老父,說穿了都是莽撞,其實她的內裡是懷著恐懼去面對。」李小平說。

今年的版本,在音樂之外的戲感處理,李小平延伸了木蘭的內心,其實也映照自己的生命狀態。他說自己並不想批判戰爭,「我想回到人的溫度。試想,戰場上的那股茫然,一陣又一陣的殺伐,對木蘭而言絕不是純然酣快的勝利推進,征戰多年後,那應該是生命又進了一關,可能離回家又近了一步的感受。」

其實這段日子,忙著「木蘭」之外,李小平同時忙著處理家裡不足為外人道的問題,心力交瘁,過去總是自信自得的他,不再從容,「我有點狼狽了,我不算喜歡自己了。」

53歲的李小平,一直過著晚熟、慢熟的人生,他從小學京劇,卻直到40歲才重返校園、讀導演研究所,確立了自己的導演方向。這些年,國光劇團幾部新編京劇的精彩作品,都出自他之手,來自對岸的工作邀約也不少。

所有人看他意氣風發,就像所有人看木蘭在沙場上的風光,「時勢逼人,誰都有不得已,很多時候只能往前、不能停下腳步,不斷拚搏、拚搏」李小平輕嘆。其實,在他與木蘭的心裡,同樣有個聲音不停叩問:「我站在這,是為了什麼?我究竟身處何地,又為何而戰?」

戲本週要登台了,李小平還沒有答案,「人人都是木蘭,人生戰場上的木蘭。我想,是到了要把自己再重新整理的時刻了。」10611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1